龙8long8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它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机遇。素质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发挥其社会价值和功能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本体功能发挥的需要。所谓体育教育本体功能是指:改善学生体质,展示学生的特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依据刘林、景文胜在《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所说那样“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刘庆谊所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文的创新与继承。
体育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特长,展示学生特性,促进学生素质以及社会化的提高,同时也易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首先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不同学者依据自己的角度,陈述了很多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体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为主的“三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以“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成功体育”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2)只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却忽略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尺度把握不适,导致以兴趣作为教学的指导,使学生以发展个性为借口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硬件资源不足,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其硬件资源严重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很难实施。因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扬长补短,开展素质教育,创办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高校。
针对我国体育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现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生物、心理学一级社会理论作为指导,制定合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延长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的时间。下面进行具体讲解。
体育高校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主体也是大学生。体育高校教学的重点是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想增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体育的本体功能,体育与健康以及生命质量的关系等有了解还要掌握体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即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可以增强其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好习惯。所以说,体育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实践,轻理论”,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使学生字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重视体育的理念。
育体是指对体育大学生的体育培育;育心是指对高校体育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对知识、技术以及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个基本任务多年来一直未变,并一直受到体育高校教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已经被提及,并引起了广大工作者的重视,也为高校进行体育革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具备以下心理素质:具有自立、自强、自信以及自尊的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冷静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具有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团结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育心和育体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育心和育体紧密的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于高校的体育在各个环节上有机结合;依据体育高校建设的两重性,在实际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上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自己必须完成。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形式也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从传统的只侧重“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转变。也就是说,现今应侧重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并具有高科技的时代所需的能力素质。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为:教育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是他们渴望体育,主动练习体育的习惯,使体育逐渐形成学生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并完善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的身心的自我完善,并把生活作为日常的一部分;培养自己能参与并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的时代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文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终身体育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终身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于当育的需求密切相关。在终身教育思想者的眼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终身教育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改善,劳动时间也大大降低,这使得很多人具有大量闲暇时间,体育作为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意识,也可使大学生自觉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益身心。
现今很多的高校,开设体育课程仅在大一、二年级,这种开设课堂的方式,既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养成好的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爱好体育的能力,并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这不仅要求高校在大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也要在大三、四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以及一些体育选修课,否则要实施其目标将会非常困难。
论文摘要:就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人文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体育竞赛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意识最为丰富和复杂。体育竞赛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最佳时机。以往学校的体育竞赛受“选手体育”的影响较大,参加体育竞赛的大多是有特长的学生,而大多数无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运动竞赛之外,最多也只是充当一个观众。学校体育竞赛应是全体学生的竞赛,应通过组织“拉拉队”、服务保障队等方式,将全体学生都吸引到体育竞赛之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功能。
[作者简介]刘林箭(1960- ),男,湖南长沙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学校体育学;张毅(1954- ),男,辽宁建昌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浙江 湖州 31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拓展体系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2010121)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后,我国进入了一个空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当今已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①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变迁。结构调整是由过去的一元化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使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功能变迁是从过去的同质精英教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要人才的教育。作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本科高等教育更应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素质,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建立和完善以“三课堂六平台”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立场方向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②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培育的根本与灵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院主要通过两课,业余党团校、理论社团、学生干部培训班、基层党团组织建设、讲座、报告、主题班会、社会教育实践等向大学生深入系统的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学校课程教育第一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与校外社会实践服务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赋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育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是我国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责任。学术科技活动是学生将书本的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再学习的过程,它是大学校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学术科技活动主要以应用知识为主,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提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独立学院以学术科技活动建设为平台,构建以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园、科研社团、学术讲座、论坛、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科研立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省新苗人才计划等培训手段。从不同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活动,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学术科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应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人才素质中的重要的内容。独立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文化品牌”建设为平台,秉承“明德求真”的校训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以及“育合格人才、创求真品牌”的精神,塑造了“博雅论坛”“生命之光”“护士节”“团支部风采大赛”“体育节”等一批具有学院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30余个,初步构建了“一系一品”的文化格局,多个文化品牌还荣获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奖、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人文精神,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使大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4月29日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④的战略举措。其宗旨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增强学生体魄。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没有一个好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加拿大华裔医学专家谢华真教授提出了健商(HQ)的新概念。“健商”认为:人们是否能健康长寿,主要是由五大要素来决定的:一是要自己掌握健康的钥匙;二是要拥有健康的知识;三是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有健康的心理;五是生活技能。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健商”普遍较低,其主要表现是大都不爱运动、生活无规律、卫生观念差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为发展学生的“健商”素质,学校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平台,结合校园教育环境,建立了以体育课、体育节、体育竞赛、体育达标、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为主体的一体化体育活动体系,探索一条使大学生身心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径,使学校体育成为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玩耍;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是参与,又能观赏的校园体育文化现象。积极地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类体育娱乐和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使之掌握更多的体育健身方法,增强身心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逐步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行为。
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生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追求个人生活品位,塑造完美人格,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必备素质。审美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培育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具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独立学院根据社会、校园和学生具有的艺术素养,以“纪念节日”为平台,不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学校、团委、学工处、系部、社团、班级等各级组织定期组织校园体育节、艺术节、五四、元旦、毕业、迎新等各类文化体育艺术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渠道,使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文、寓教于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检验自我、锻炼自我、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大学生社会情感素质的有效途径。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主要是反映一个人的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关系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是属于非理性的。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二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是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认知他人的能力;五是人际交往的能力。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进行的社会系统工程。独立学院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各系部均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分站,共建立各类志愿服务基地40多个,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71人。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支教帮扶、健身指导、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社区空巢老人关爱、公益宣传、大型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也逐步形成了诸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团”“阳光医疗服务团”“戒毒帮教志愿服务团”“滴水公益服务团”等在校园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能极强的促进大学生准确定位自身价值,培育他们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推动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构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讲究合作、自律,具备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把教育结构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四个部分,但社会对素质教育结构的认知还是存在着多元的划分。从德智体美四分法和实施素质教育实际出发,独立学院提出构建“三课堂六平台”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体系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为落脚点,以竭诚为青年学子服务为切入点,以带动青年学生科技学术创新为突破点;全面推行师生互动、全员参与的运作方式,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基本内容、推进步骤和创新体系,规范详细的实施办法和评估细则,构建起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科学运转、师生广泛参与的素质拓展工作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机制,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各类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①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②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8.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人文在古时指礼乐文化,在现代则是指各种文史哲的知识。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青年来说,人文当然还包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了解,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中医基础理论阐释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等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中医青年更加坚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学价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觉悟中医药文化,继续增强和提高对中医学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载体,加之环境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因此,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医青年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教会中医青年如何做人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结果。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省,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是我们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医青年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虽然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备,却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成为具有学术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设置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我们的中医青年真正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体的课程有:《军事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沟通与礼仪》、《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修读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2.大力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中医药院校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设立传统文化、国学学习社,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写作、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优和奖励力度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铸造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气质是通过长久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因此,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鼓励、支持中医青年成立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说明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中医青年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从事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教师尤其要主动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通过报课题、写论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作为专业课教师,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哲学,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和熏陶学生,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
一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分类。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因此,新时期的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首先教会学生通过增强健康的能力,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还需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素质体育教育”为主线,把体育课堂之中融入大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理念,认真履行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推进体育改革。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1]。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好,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2005年,几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都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本次调查再次告诉我们,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尤其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19至22岁年龄组的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2]。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身体素质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因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始终都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目的。体育课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丰富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机会之一,体育课程在人身体素质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大学的体育课堂,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体育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比如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素质及力量素质、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等,我们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体育课程,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身体状况、体育知识背景的体育项目,对于发展他们合理的体育素质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大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是业务知识形成,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在体育运动中不断产生和积淀的规范大学生行为和思想的体育文化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道德素质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贯穿体育教学之中。比如公平、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因为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3]。这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并且形成不徇私情、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利用体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体育史上一些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必定会感染学生。比如,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4]。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耐受素质。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素质教学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开展除了使学生学习基本体育技能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坚韧的良好品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体育课程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很多方面的素养。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发挥体育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形成中的作用,丰富大学体育
[1]付伟平. 论高校健康体育观的树立与终身体育[j]. 教育与职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