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兰博。不想提的 2020 已经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和改变也 真不想说。
很可恶的是还影响了我健身。疫情前,我吃沙拉,做有氧,生活幸福精神倍儿棒;疫情一来,健身房关门,轻食店不营业,健身软件和减脂简餐冷链快递成了替代。
健身业从 2000 年在中国铺开,其后健身装备、健身房等,都进行了爆发式增长,一线城市中到处可以看到威尔士、一兆韦德等品牌。
2015 年, 互联网 + 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行各业都开始寻找被互联网 + 一下 的机会,健身业也不例外。Keep、乐刻、超级猩猩都成立在 2015 左右。算是新型健身的代表,分别对应着单人健身、健身房健身、团课健身三类需求。
健身是少有的花钱受罪、成果不显、快感后置的活动,传统健身在金钱、时间、地点上的高门槛让用户增长难上加难
从用户的角度看,健身成本极大,不仅是日常的时间花费,还有学习试错,而过程枯燥与成果后延往往让用户半途而费
传统健身会员制模式导致销售性质非常明显,真正的服务反而被弱化,陷入物非所值,模式单一,盈利有限的恶性循环
健身房的用户可以简单粗暴地分成两类,一类是办了卡经常去的,一类是办了卡第二个月就彻底放弃,不再续卡的。但其实第二类用户仍有着实实在在的 轻健身 需求。只是由于传统健身业中时间、地点、金钱方面的高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
确实,对于广大健身小白来说,一套自重训练,就能满足他们日常需求了,定时定点高金额的健身房打卡或许根本不必要。以 Keep 为例的一些健身 APP 推出的线上课程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方面的尴尬。
在时间与场地门槛上,以我自已为例,下午 6 点下班,去健身房 6:30,健完身 7:30,换衣服进地铁 7:50。这还是公司和健身房比较近的情况,一天 2h 就花出去了,如果遇到加班加点,心里说不定就犹豫着宁愿回家补觉了。
而自从疫情期间开始用健身 APP:早上 8:30 起床,10 分钟 HIIT 完去干活,晚上自重力量 20 分钟再加 10 分钟 HIIT,甚至可以在下午工作疲倦时来一组拉伸。碎片化的时间,与场地要求不高的轻质内容,让健身由定时定点向随时随地外扩。
即使对场地和器械有一定要求的高阶健身,健身 APP 与广大实体店合作 , 配以用户细分,通过 O2O 走线上规划购买,线现,让不同的会员在适合的时间去适合的门店,不局限在固定地点,扩宽了选择,特别为经常出差的健身爱好者提供方便。
费用门槛上,传统健身房的收费往往一刀切,你来办我的卡,就享受我所有的服务(私教除外)。而实际上健身房并不是健身小白的刚需,即使是健身房爱好者,只做有氧的人,力量区也非必需,成本却仍算进了年卡里。
而有了 APP 进行顾客分流,健身房也可以走针对某类人群的轻质路线,比如只开团课,配一些无氧器材等,提供服务的成本低了,用户体验却没打折扣。加上 24 小时营业、无人自助、线上服务等模式,进一步削减单位成本。低门槛高流量的良性循环开始成型。
以往上千元的健身年费,由于互联网的加入开始出现¥99 元包月,或按次按课计价。无疑更为初级用户接受,不用担心投入太多而健身房跑路,或破罐破摔心有不甘,更是心血来潮初试健身用户的福音。
根据华创证券,2020 年,全国大约有 2000 万健身房会员,健身 APP Keep 的用户更在 2020 年 6 月超过 2 亿。
缺乏自制可能是人类一生都需要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对健身这种结果后置过程枯燥的项目。前文那些轻需求的健身人群更是容易逃跑的自由基。互联网的进入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让用户尽量在愉悦中达成目标。
首推其一便是细分社交。健身过程中,有个隐蔽但巨大的需求,就是发朋友圈。而怎样才能取得朋友圈的粉丝效应?少不了可发的东西和围观的群众。
传统健身房除了机械、电子屏、你,也没其他好拍。但健身 APP 如 Keep 里,还有运动数据如时长,卡路里,成就徽章等等,这些玩意儿发出去才炫。
但再炫的内容,也需要同道中人才品得出门道。微信朋友圈明显不是最好的选择。健身 APP 提供的围观群众群,不仅开放(不局限于你的朋友),还都是健身人群。大家一面健身,一面互动,集体的力量是保持用户粘性的一大利器。
第二大利器是打怪、游戏化的过程体验。健身类的游戏,其实比起打卡,徽章啥的,更容易让人坚持下来。如游戏《Zombies,Run!》就是一款虚拟躲避僵尸的跑跳游戏,Just Dance、健身拳击等游戏,可能会是一种未来趋势。
这可能是传统健身房最受诟病的一点:预付费模式。你往往需要预支付一年的会员,才能进场使用。前文提了点皮毛,这里再给大家详细展开。
健身房成本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支出,同时受地理限制,某块区域里的用户挖掘完后,收益就会逐年递减,因而很多不扩张的小型健身房生命周期可能只一两年,头一年卖出的会员,就基本决定了盈亏。即使是大型的连锁健身房,也难逃这一困境。
在这种境况下,只要资金一天不回笼,健身房就会重销售而轻服务,预付费的商业模式就一直存在,直到会员数量撑破健身房的容纳能力。而其弊端就是办卡前你是上 帝,办卡后都是小透明。高价得不到等值服务,客流,盈利,用户习惯,行业扩展都在不断打折。
而联网加入促进的高客流 + 高活跃 + 多样付费的良性循环,除了让行业回归到服务 / 内容为王,也开始为其他衍生模式打开赛道。
服务 / 内容上最值得注意的升级,就是智能健身,以上说的只能算用互联网来推广健身,还不能说重塑了这个行业。而智能健身却是把健身内容和服务细化到生活作息。
不久前,Apple Fitness+ 在部分地区上线,Apple 在运动健康领域的布局正式进入了软硬结合阶段。Apple watch 可以记录心率、预测卡路里、记录运动表现。Fitness+ 服务可以提供健身课程,开出定制化的个人 健身处方 。
两者结合,在运动过程中调节频率、强度、内容,效率更高。这不仅是高阶健身爱好者的喜讯,更可能把高阶用户进一步扩展进专业运动市场,针对非运动员的专业训练课已经开始在欧美等国家流行。
互联网健身虽然比之传统健身,踏出了一大步。但是健身行业的本质是教育,只有通过科技,教会你的用户,才能说对行业产生了重塑。
Keep 在 2018 年也尝试利用深度摄像头来为用户动作打分;曾经也有过人工智能健身房可以通过 AI 来测试用户弹跳、灵敏度、肌群韧性,并出具健身建议。虽然还没普及,需要技术数据积累,仍是非常期待。
龙8long8中国
在衍生产业上,场地、课程、教练的连网搜索与专业点评,线下聚会 / 训练营,周边用品品牌合作与电商销售,器械维护 / 个性定制,饮食指导与简餐配送,美容美体养生等,也因互联网促发的新循环开始向健身人群聚集。
为啥要写这篇文章呢?主要还是一个健身爱好者的无奈吧。国内健身行业其实挺乱的,定价、教练水平、场馆设施、会员权益等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还是个体定位不清和商业模式单一。
健身到底是教育还是服务;商业模式是流量轻资产还是重资产,都影响着用户的实际体验。单个企业的盈利或许还待探索,互联网的加入无疑打破了很多限制,重组产业资源,开启了多个可能。
随着国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更多的资本会注入这个赛道。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有商业奇才们不断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