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古老印度,是印度修行者流传下来的一种哲学。虽然历史久远,但并没有普遍发展,仅在少数修行者中一代一代的传承。瑜伽在印度线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瑜伽发展不过几十年。但是,中国一开始接触到的瑜伽并不来自印度,而是源于西方,当时多数人以为瑜伽是西方新兴起的一项热门运动,其它并无过多的了解。时至今日,瑜伽进入中国也只短短年的时间,纵观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和速度却非常迅速明了。我的经验来说,就瑜伽在印度的发展史及大众参与比例与中国相对比的话,明显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大众参与比例更胜一筹,瑜伽在中国普及率也有更大的空间。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中国瑜伽市场演变的一个历程分析,如果细化的线
--张蕙兰,让中国人对瑜伽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张蕙兰是从西方学习瑜伽然后带入中国,正是因为此举才有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瑜伽行业。但瑜伽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并没有得到像现在的这种认可,当时的瑜伽老师大都是先从西方国家学习后再回到国内发展,瑜伽率先从健身房开始推崇,并以女性做为主要消费群体,广告宣传也是以减肥塑形为切入点,而大多男性被误导瑜伽是为了锻炼女性的柔美,所以导致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提及瑜伽还是会带着“女性专属或减肥塑形”的标签。
2003年“非典”过后,人们对健康行业有了迫切需求,开始有了养生锻炼的意识,这种状态直接将瑜伽行业向前推进一步,人们虽还不能完全区分瑜伽馆里的瑜伽和健身房里的瑜伽有何不同,但从消费价格观上已经把专业瑜伽馆放在了高端消费,所以,此时的瑜伽馆都是高端俱乐部的形式发展。甚至于现在也会有人对瑜伽抱有“高端消费”的观念。2002-2003
龙8long8国际
3-5天的瑜伽工作坊,这也是最初的瑜伽培训机构。市面上的瑜伽馆也都开始采取与欧美瑜伽老师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和工作坊的教培工作。
2007年的时候,一线个月的瑜伽老师培训,但是大多数的课程培训还是以短期为主,相对于长期课程培训来说,短期的收益更快、更挣钱。曾在07年的时候,我被一个瑜伽馆邀请做培训,在我看来他当时所想要达到的效果最少也需要一个月的培训时间,但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那位负责人直白的就告诉我“不需要太精细,教几个技巧就可以”这件事带给我的感触很大,明显感受到当时整个行业的整体素质都偏低,也没有人会真正尊重每一位瑜伽老师,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自己本身的知识量和教培人员商业化的心态。这时的瑜伽教培只能被称为工厂流水线式的培训,快速、单一、没有智慧。
年的6年2008-2010年瑜伽开始往一线以下的城市渗透,并出现了瑜伽连锁店。
年后很多瑜珈馆的老师开始回二三线城市开拓市场做自己的馆,瑜伽行业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发展,但由于自己的知识量和管理经验的不足,很多小馆并没有存在太久便消失了,这是一个瑜伽馆迅速发展并迅速被淘汰的时代,在各馆的竞争中人们对瑜伽又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不再是单一认为瑜伽是减肥和塑形,2012-2013年出现了瑜伽理疗及理疗老师的教培,人们开始尝到了瑜伽带给身体健康上的改善。其实我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讲脊背修复的课程,但内心对中国人群的需求点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直至2012年印梵西瓦才正式开始瑜伽理疗教培。现阶段,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瑜伽教培课程,但都是小型的教培,从知识量到专业度还是不能跟一线城市相比拟。
、2012年开始,中国市场有了瑜伽峰会。到2014年的时候中国与印度政府大使馆在云南大理合办了大型的瑜伽峰会。此时,瑜伽在中国进入了普及阶段。
月中印文化交流,总理和莫迪总理在北京共同出席“太极瑜伽相会”活动。并共同组织6月21日国际瑜伽日相关活动,这是在中国的第一个世界瑜伽日。同时,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开展合作,在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了瑜伽课程。此时,瑜伽行业在中国市场达到顶峰,瑜伽馆在各地井喷式爆发。
年各行各业大的公司也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瑜伽行业,进一步推进了瑜伽的发展,整个瑜伽行业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开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瑜伽行业渐入成熟期。这个阶段的瑜伽已经进入四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瑜伽教培也步入正规化,瑜伽馆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瑜伽老师开始选择到印度进修。我原先到瑞诗凯诗时极少能遇到中国人,而近两年再进入瑞诗凯诗几乎随处可见中国瑜伽习练者。由此可见,整个中国瑜伽大市场已经非常专业化。
未来对这个阶段,辛格老师有一些个人的预期值,在此就不过多下断言,如果有机会,可以直面沟通交流。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感悟想要分享给大家,中间可能有一些不足及偏差,感谢大家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也欢迎大家踊跃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建议,及时沟通,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