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也是祖国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体质健康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就是财富”。未来社会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而身体健康素质是最重要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研究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可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注入新的内容和方法,对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身体形态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影响。经过测试和研究表明,在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方面,大学生的身高呈逐年上升趋势, 体重呈上升趋势, 而肺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除了身高和体重呈是上升态势以外,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其中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柔韧性的下降较为显著,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和生存压力带来的体育锻炼时间的逐渐减少, 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下降,都影响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状况。进人大学以后,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相对增多,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经常熬夜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通过调查统计可以发现经常熬夜的大学生人数在增加,他们生活不规律,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的学生甚至不吃早餐,阻断了能量的来源,这一切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受到影响。
认知心理学和体育学科联系在一起,可理解为将获得的体育知识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 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形成具有规律的整体结构,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体育知识结构。体育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 也是创造心理价值、改善心理素质的过程, 因此,体育认知结构是体育知识的逻辑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大学生理论水准较高,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很清晰,但是,体育认知与体育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能够给与充分的肯定,但是却没有能够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对体育锻炼常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在规划学校全面发展的计划中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大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和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较高, 但对健康和体质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不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宣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会导致体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逐渐加大,教学理念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方向的确立不容忽视,过去体育教学注重传统运动技术的掌握,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娱乐性,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倦体育教学,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教学的改革要以学生为本,增添充实娱乐性、健身行、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激发大学生的锻炼情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如:中学体育开设足、篮、排,到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仍然是足、篮、排,而且学习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几乎一样,所以,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认为体育课没有新意,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淡漠,挫伤了一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合理利用是改善体育教学、学生体育锻炼条件及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但是从目前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来看,由于扩大招生,多数院校属于场地面积不足状态,有的高校场地充足,管理不到位,室内场地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导致场地设施使用率不高,造成闲置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缩影,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人生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在1985年至2005年,我国共进行了5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20年间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不断改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却连续20年持续下降。因此,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2006年12月,我国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大会;2007年4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青少年体质问题;2007年4月29日,举行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2007年5月7日,《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下发。那么,在这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学生体质状况究竟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是高等院校中的特殊而庞大的社会群体,高职学生特别是女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他们或者要适应快节奏而单调的流水作业,或者要承受强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压力,女性还必须为后代的遗传发展承担无法逃避的责任,这种责任其实就是一种艰苦的耐力测试,体质健康状况对于其人生幸福尤显重要。因而,调查统计高职女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究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之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优质健康人才以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目的。
本研究以湖南省现代物流职、岳阳职院、航空工业职院、环境生物职院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四所学校学生1―3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40份,回收率为80.00%;回收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4.06%。
3.1.1身体形态发育状态。身高体重指数作为一个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围度、宽度、密度及机体组织的密度,以说明人体的充实程度和现时营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优秀率较高,及格率高,营养状况良好。
3.1.2身体机能状态。身体机能状态的评价主要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表2显示成绩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且不及格范围大。
3.1.3身体素质发展状态。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自身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因素,后天的锻炼能够一定程度地潜力显现和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评价采用台阶测试、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台阶测试主要评价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立定跳远评价下肢爆发力,坐位体前屈评价柔韧素质。表3、4、5显示,学生心肺功能、耐力水平和柔韧素质状态良好,下肢爆发力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6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表7为湖南省高职女生1-3年级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仍重复着一些传统的观点,同时也透视出一些疑惑。
3.2.1 20年的学生体质监测表明,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呈增长趋势,身体发育的匀称度不断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优秀率高达42%,以此表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状况良好。
3.2.2表2、表3的结果有些让人产生怀疑。表2身体机能状态的评价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成绩很差,不及格率达43.48%,让人骇然,而体现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台阶测试,表3合格率明显优于表2。应该说,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台阶测试成绩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反映人体肺部功能,但再次翻阅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发现一部分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得分仅在10―20分,显然测试成绩不准确,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说明有测试学生主观的原因或测试系统客观的原因。
3.2.3在以往的认识中女生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较差,表3台阶测试成绩显示女生耐力素质明显提高,优秀率为39.13%,不及格率仅为2.17%。台阶实验这一形式是否能够全面可靠地考查大学生的耐力水平和心肺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对台阶实验的可信度产生质疑。女生在力量素质方面仍不乐观,优秀率仅为4.35%,不及格率则高达为31.52%。
3.2.4从表6看出湖南省高职女生体质健康优秀率、合格率偏低,而已测试的数据与每年要求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的数据是否吻合呢?同时在抽样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没有进行测试,且连测试仪器都没有,每年要求数据上报,以什么上报的呢?
3.2.5从表7中1―3年级的体质健康合格率统计不难发现一年级合格明显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又有下降趋势。一年级合格率低与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有关,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学校体育已只属于那部分代表学校水平的体育代表队的竞技体育,造成学生书堆下的近视,机能的退化。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最后一站的高职体育教育已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健康的世界公民的理念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变学科结构为学习结构,变文本课程为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发生很大的变化。表7中二年级学生不及格率仅为2.2%,但三年级合格率较二年级下降,与很多高职院仅开设一年体育课,体育教学时数缩减,学生受学习压力、毕业工作的压力大有关,即在这阶段不进行体育锻炼。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体育教师,对待《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问题都应形成共识――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准确反映真实水平,尽量排除因主观惰性和测试手段、方法造成的可靠性、有效性的下降,给学生、教师、国家无效的成绩反馈。
使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测试后给出每项成绩及总评等级反馈,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在准确了解自己健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锻炼。建立体质健康档案,成绩按一定权重纳入体育考试成绩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测试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消极对待测试
2006年12月20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的意见》,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随着“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在总结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命名、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度怎样呢?每年要求上传测试数据,结果作为考核学校体育工作的指标,但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一些学校虚报、谎报数据,严重影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估,影响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约束驱动力,影响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曾经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永远不可能提高生命质量,很好地改善学生的体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导向问题。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970年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论》中提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看成是学校体育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人生的哪一阶段都不能放弃对体育的认识,不论是决定命运的高中阶段还是迈向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十字交叉口,我们始终都要记住: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生命最大的财富。把“健康”仅仅定义为没有病,对青少年是绝对不行的。增进青少年健康最重要的是增强体质,包括肌肉力量、心肺、神经系统这几个最重要的方面。提高体质才是真正地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健康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培养健康的世界公民,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近年高职体育改革在探索中发展,试图区别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服务于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发展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生的锻炼意识加强,身体素质较高中阶段有大幅度提高。高职体育是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我们怎样才能放手让学生走入社会,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贯彻到实践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都要以人的身心健康完美发展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从而从根本上增强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朱卫雄主编.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2]方儒钦.示范性院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D].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系部建设.发展论坛,2009.7.
摘要: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态。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亚健康已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不科学的饮食、不良的起居生活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分析认为通过提高认识加强健康教育、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体育锻炼及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途径来干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它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无器质病变,但主观能感觉到身体和精神的不舒适,其主要表现有浑身乏力、睡眠质量差、免疫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情绪波动大、记忆力衰退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全世界约有60%的人不同程度的生活在亚健康状态之中,有着亚健康的症状的体验。可见亚健康状态已困扰着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竞争及人才变化的需求,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冲突、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很好缓解时,就会导致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如何预防和改善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加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一个艰巨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亚健康成因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制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改善和提高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大学时期是高校大学生从青年到成年、从学校到社会、从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长知识、长技能、长见识,要逐步学会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像学习、就业、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复杂的、多方面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造成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1.1 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交往、恋爱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高校大学生为适应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迫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常常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飞涨从负荷状态,使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增大。大学生由于生理、特别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制能力差,对出现的压力不能很好的缓解或消除。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分辨能力,产生价值观的歪曲和情感的缺失,于是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
1.2 思想意志观念不成熟与淡薄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误区,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素质引导,否则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关系到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志观念存在较明显的亚健康问题,他们的思想观念背离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背离了社会伦理道德,从而使其心理歪曲、行为失常,危害着别人和社会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生以物质利益为标准处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为钱财所动,为享受所迷惑,有时不惜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更趋于功利化。同时自我意识较浓厚,缺乏社会公益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舍义取利,缺乏宽厚仁爱、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损坏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高校大学生在校园中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历练,对抵御外界不良思想和行为能力不足,思想信念不坚定,易于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意志薄弱。
1.3 饮食不合理科学高校大学生自制自理能力差,饮食不规律、不科学,许多大学生睡的晚起的晚,不吃早餐或早餐时间不固定,三餐的荤素搭配不得当,更有甚者偏食或以嗜好饮食,长期的暴饮暴食和饥一顿饱一顿的习惯容易使机体摄入的营养不均衡,导致代谢功能紊乱,使大脑处于供血不正常的状态,进而影响到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正常的分泌。有些大学生为了身材美,通过节食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结果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正常生理的需求出现营养不良,搞垮了原先健康的身体。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期,饮食时间、饮食结构的不科学、不规律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的因素之一。
1.4 起居生活习惯不良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内部有固定的生物钟在规律的运转。部分大学生生活没有规律,睡眠无规律睡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或晚上熬夜开“夜车”,早上旷课睡懒觉,游戏玩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午饭当早饭吃,晚饭当作午饭吃,作息制度混乱,人体的生物钟遭到破坏,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此外,吸烟、酗酒也是大学生难以摆脱的不良习惯。众所周知,吸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血管出现动脉硬化,引发呼吸性疾病。酒精有麻醉神经的作用,可以直接损害神经细胞,使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长期饮酒还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发生肝硬化。
1.5 体育锻炼缺乏和不科学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文化知识是学生的的本质,很多时候都以学业为重,无形中学习压力变大,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被忽视,长时间运动过少,体力和脑力不能行驶有效的更替互补,造成心肺功能减弱、神经失调,易出现疲劳、头晕脑胀、精神不振及神经衰弱症等。运动缺乏还有可能因营养过剩积累导致肥胖、体重超标、行动不便、身体机能水平下降、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等症状。另外,人体在生命运动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生命在于运动但有时在于静养,部分大学生没有掌握体育运动的科学,结果运动锻炼没有对健康促进。因此练体无章、练体不当反而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许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或多或少的产生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造成影响使机体不适应时便出现亚健康状态。如果及时对亚健康状态加以干预治疗,机体不会受到危害而变得健康,否则,机体将发生病变导致真正意义上的非健康即疾病状态。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对亚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2.1 高校管理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学生健康的教育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一方面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设置健康咨询部门,使大学生对亚健康的形成及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有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管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面高校应努力改善校园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运动环境,创建师生、同学之间关系的良好氛围,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促进工作。
2.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知识学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的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在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改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素质。
2.3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消除和预防亚健康的做好方法。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能增强人的体质和自信心,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适用社会生活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提高身体素质;可以在流行病的角度提高“宿主”质量;可以在生态学的角度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心理学的角度克服紧张、焦虑和不安;可以在社会学的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体育运动追求着身体以及精神的和社会文化的健康。体育运动可以导致人的身体强壮、健美、精神饱满、开朗大方。使人从外在形体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体育运动为社会输送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引导人们塑造自身,实质上也就是塑造生活。体育运动以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的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去沟通情感增加友谊,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运动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益于心理健康,对预防和改善“亚健康”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呼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4 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尽量保持每天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摄取,注意饮食结构中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饮食要少盐、低糖、戒烟、不过量饮酒,按时按顿进餐,不暴饮暴食,大饥大饱。其次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摒弃不良嗜好。适当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进餐、休息、娱乐时间,不熬夜、不过度疲劳,做到劳逸结合。要学会忙里偷闲,利用学习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要养成自己的业余爱好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摒除不良的、有害身心的嗜好。此外,有些大学生年轻气盛,进取心较强,敢于挑战人生,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切不可超负荷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生物遗传的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的因素、学习生活习惯不良因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都能使健康的大学生转变为亚健康。亚健康已成为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表明,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亚健康的危害,促使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轻学习、交往中产生的精神压力;提高思想素质,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提高情趣均是防止亚健康状态形成的有效路径。
[1]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8).
[2]丁敏.高职院校学生亚健康成因与干预措施研究[J].内江科技,2011,(02).
[3]刘军,唐艳婕,肖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健康促进[J].四川体育科学,2010,(01).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学生的体质健康却每况愈下,体质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文章对近几年有关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体质健康因素的文章进行了综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在中国近20年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谐的是中国人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青少年人群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他们体质健康状况的强弱不仅影响他们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与否及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与否。而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是用来表示人体的质量,是从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对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方面总结出来的特征。70 年代,美国将体质分为两种类型,即与健康相关的体质(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因此,他们分别制定了这两个方面的体质测验。日本学者将体质称为体力,在《体力诊断与评价》中这样描述:体力应当包括行动体力与防卫体力,是由形态、机能、精神三种因素构成的。另外,日本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猪饲道夫是这样界定体力这个概念的,即体力分为身体要素(包括形态、体能、适应力和免疫力)和精神要素(包括意志、判断、意欲、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两个方面,这一概念在日本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中国于 1981 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体质即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还是一种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围指的是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健康情况。
体质与健康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体质是人全面健康的物质基础,是健康的基石,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
2.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代,这个时代的初中生生理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宽度、围度等生理指标上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心理机制也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是他们个体未来健康的重要时期,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其身体健康的问题倍受社会的关注。
3.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健康从古至今一直是各个国家关注的大问题,青少年中学生是一个国家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增强青少年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青少年中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兴旺发达的大事。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中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问题不断恶化,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十分关注,并制定和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比如,2004 年,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七届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号召全民参与体育锻炼;2007 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阳光体育工程,青少年在学校如何进行科学的健身运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李军等指出,“在过去5年内,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在2006年暑假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青年学生体能对抗赛上,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日、韩学生。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公布该省学生最新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2008~2009学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达19.51%,比2007~2008学年上升了1.2个百分比,学生中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王则珊指出,“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谭旭指出,“与1995 年相比,太原市中小学生除身高、体重、胸围明显增长外,身体素质反而全面下降。”测试结果龙8long8中国显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幅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主要表现为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下降。
中学生的体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为了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2010 年教育部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肺活量在连续 20 年下降后,出现上升拐点;7~18 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不再持续下滑,与 2005 年相比,成绩均有所提高,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1.社会和学校。自从计划生育实施以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于是导致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孩子就是优秀的。更何况,现如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般也只重视理论学习,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增强体质健康的政策,但是体育锻炼这块执行力并不强。其次,学校体育老师的地位比较低,学校各种杂事、琐事很多都是体育老师在做,这不仅增加了体育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便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初中生的健康状况与其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有着一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饮食不规律,不注重营养膳食结构,也可能影响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王心桐指出,“青少年体质下降除了学习压力和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关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饮食行为、体育锻炼、早产、独生、幼时是否入托儿所(幼儿园)及其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其它影响因素。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魄健康强健,意志坚强勇敢,身心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最好体现,他们的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全民的健康素质。大量研究表明,在保证营养供给充足的前提下,如果能经常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儿童青少年的生长潜能,提高他们的身体形态、功能的发育水平和免疫能力。朱丽敏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亚健康比例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体育运动,是促进他们从亚健康到健康的一种最佳途径。
富于竞赛性、生活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最易满足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而学生最感兴趣。陈艳飞指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着重要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健康卫生教育的问题和体育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有复杂的社会问题”。胡兵指出,“学生体质严重下滑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体育中去,学校体育的目标只是体现在树立人生正确的锻炼观,培养运动参与的兴趣、意识与能力,其价值重在引导。学校体育不可能满足个体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需要。”
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还应该成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切实可行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为推进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让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课堂,走到阳光下,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l]陈明达.国内外体质研究简况及我国2000年体质研究作设想[J].体育学科技,1985,(9):8-12.
[2]沈高匕,李军,浦自.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教育学报.2008,(10),1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心桐.山东省人学生体质水平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5]于明侠.河南省普通学生体能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大学体育学院,2007.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也被广为关注。当代学生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其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青少年是一个家庭、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详细了解并做出改善与提高是当前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样本分析法,对整个学院2012年级12889位学生四年的身体素质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反映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并试图寻找改善方法。
所谓身体素质,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由于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就迫切需要。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精神保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即将步入社会,迎接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发展有着严峻的考验。当代社会环境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身体体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第一,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与该年龄阶段所应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青年阶段是人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身体各项指标均达到鼎盛,所以,不管是精神还是机体都应该表现为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而测试数据表所显示的结果却是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处于及格状态,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及格,良好所占的比例极少,达到优秀状态的更是微乎其微。
第二,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四个时段的身体素质呈波浪线形式,如果把大一时段定为参照的话,大二时段的成绩相对大一时段的成绩,在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三方面都呈现上升趋势,大三时段的成绩相对大二时段的成绩,其不及格率明显增加,而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则明显下滑,大四时段的成绩是在大三时段成绩下滑的基础上跌落更甚,不及格率是四个时段之最,高达20.28%。
现代教育教学体制虽然经过无数次的改革,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想要完全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另外,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误,对于体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基本是把文化专业知识课程当成重点,而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中学时期尤为突出。因此,出现了大一新生体质测试成绩不理想的状态。进入大学,体育课作为大一大二学生的必修课程,使得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而这种被动的接受所产生的效果与主动参与所产生的效果相比,差别甚大。目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的好处持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又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大学生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兴趣淡薄,缺乏外界舆论的正确导向。因为不了解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运动,进而不参与甚至抵触体育运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除体育课之外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和方式;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找不到一起锻炼的伙伴,感觉一个人去锻炼没意思;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宅在寝室上网玩游戏。而且,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年轻,现在还不需要锻炼。对于体质健康测试,部分学生则是选择突击性训练,已达到通过测试的目的而不是心甘情愿的主动走进操场进行锻炼。
据表1显示,大二学生的整体成绩是四个年级中相对较好的。而调查结果也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二年级的学生最多,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要少一些,最少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还没能完全适应,一切按部就班的跟着大学课堂走,到了大二,已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并有了自己的主见意识,且经过大一体育课的学习、大学校园体育组织的宣传以及年度运动会的举办,对体育锻炼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会有意识地参加一些体育项目,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进入大三,体育课不再是必修课程,再加上学生已经没有了进入大学的新鲜感,开始变得宅起来,对网络依赖性增强,有的学生甚至于通宵达旦的进行网络游戏,衣食起居等作息完全没有规律。大四学生没有体育课再加之自身的事情过多,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等事情使自己难于脱身,因此,大四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
在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方便并且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班级会议、体育课、大众传媒等力量,给学生灌输体育锻炼的知识,鼓励大学生多观看体育节目,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创办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向学生介绍体育历史渊源,传播体育精神理念。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均应从根本上重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和体育达标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对大学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丰富和完善,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等,加强科学研究使大学体育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实效化。
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器材的建设,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人指导,有活动场所。另外,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像阳光越野跑、校园定向、趣味运动会等一类的活动应多多开展。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首先,就是充足的睡眠,夜晚是呼吸、消化和免疫系统的活跃期,不按时睡觉或者睡眠过少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消化能力和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所以,健康的身体学要有充足的睡眠。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深夜不睡甚至是通宵达旦,这样做的结果是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在饮食方面,“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的营养摄入不足,很难在午餐和晚餐中补回来,健康的生活习惯,营养丰富的早餐习惯是每天必修的功课。一日三餐应按时吃,拒绝暴饮暴食和过分挑食,并且要荤素搭配,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能量才能应付繁重的课业和身体的维持。
整体来讲,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措施改变现状,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任重而道远。在今后体育锻炼教学中,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体育个性化、多样化,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增进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来抓。
[1] 廖向阳.浅谈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增强体质[J].成长之路.2007(02).
[3] 李印东,农宝嘉,王玉琳.体育与健康[M].电子科技出版社.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