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头号玩家热爱和热门该如何选择?如果做错了选择是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下文的主角稚林就毅然选择去英国追梦,然而实际的就读体验却悲喜交加,老师蜻蜓点水,学生走马观花。不想被“割韭菜”的她,开始了“自救”的逆袭之路……
才得以长出线年,稚林在一所座落于某省会城市的大学里读法律专业,正值大三。
她太想成为一名设计师,觉得那就是自己的使命。但是,因为她并不是艺术生,甚至也没有学过手绘,在国内想考一个艺术研究生是不可能有胜算的——留学成了唯一的选项。
从2021年的5月到12月,她都处于“逐天光”的状态中,其时间安排密度,并不亚于996模式下的大厂员工,除了要准备期末考试,准备申请学校相关文书,报培训课、构思作品集,她还顺便搞定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计算机二级考试,还给自己报了一个交互设计夏令营。
想要做出能够打动学校的作品集并不容易,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主题,要去做调研访谈,要去搜集资料,还要学习编程、建模,甚至手绘。培训机构老师讲的不够用,她就自己上网去找各种课程,类似“24小时速成建模教程”之类的资源。
她收到了一家位于伦敦的TOP艺术院校offer!一年, 跨专业,Top2,从普通大学到名校,似乎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创意编程作业:多个随机生成的大小和颜色不一样的圆形,不断在窗口内跳跃碰撞,灵感来源于伦敦的大暴雨,地上的叶子被风吹了起来。
但到了考评阶段,她就得面对现实了。在交了一份不太合格的创意作品后,她去找老师问分数的事,老师对她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们忘记分数,just have fun。
她所在的班里,九成以上都是中国学生,虽然也有表现优秀的,但很多人渐渐产生了“能不退学就赢了”的心态。
——作为一个“社交苦手铁血i人”,稚林连小组任务也倾向于独自完成,但不打扰别人的后果,就是辛苦完成的作品被打低分。她说,自己掉过的坑,希望后来人能避开,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她可能不会再选择现在的学校和专业。
在跟一位来自丹麦的同学聊天时,稚林曾分享过自己的沮丧:跟那些或是有艺术基础或是有艺术细胞的同学比起来,自己这种半路出家的人压力山大。
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不能从竞争中获得明确的胜利而痛苦呢?不把自己放在鄙视链里,不跟别人追逐同一根胡萝卜,行不行呢?
2023年9月,在临毕业之前的焦虑、自闭、失眠、失望各种情绪交织的状态下,稚林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放下一切烦恼的事,离开伦敦,来到威尔士,在一家旅馆以工换宿三个月。
每一天的时间都是规律的,就连体力劳动都成了有氧运动,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跟伙伴出去爬山徒步,晚上在吧台上跟客人闲聊,都成了锻炼英语听力的机会。
2023年12月,稚林在英国找到了一份前端程序员工作——一个艺术类硕士生,以码农的身份上岸。
哪怕并不优秀,哪怕没有名校大厂的title,也一样可以快乐并且理直气壮地活着,人的骄傲和价值不绑定在过去的经历中。
与她远隔重洋的妈妈在留言区里抢到了沙发:感觉你从黑暗走向光明,仿佛一只快乐的小鸟开始自由自在地飞翔……
稚林“炫耀”说:自认为足够懒惰和效率低下,在同事的衬托下,我还是犹如鹤立鸡群一般出挑……
跟同事一起看《甄嬛传》。女同事觉得剧中人的衣服很漂亮,男同事更关注后宫男士的特殊职业。
遇到过最奇葩的事,也不过是一位情商不太高的新同事跟她开低级玩笑,但她不是唯一感到不适的人,那位同事还曾用把别人锁在厕所的方式搞怪。没过多久,这个人就被公司开除了。
很快,主管找她谈话,大概的意思是——我们对你的工作成果很满意,也希望你能留下来,但如果你继续迟到的话,我们也有容忍限度。
稚林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滑雪时的感受:我的眼前只有终点,风声凛冽,危险而令人着迷。
对于学生的作品,他们不吝美言放开了夸,哪怕有意见也不会直截了当地批评,而是尽量理解尊重。但到了评分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把个人喜好放到一边,按照学校的评价体系客观给分。但一个作品好不好,又岂是成绩一个指标可以决定的?所以老师才会对学生说:不要在乎成绩,享受过程就好。
稚林设计的跑酷小游戏:小球成功穿过一定障碍后,会出现一首中国女诗人的作品。
虽然一不小心成了公司“卷王”,但稚林正在让自己学会享受工作。在她视野里的异国职场,很少见到那种想要出人头地的执念,或者追逐风口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