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生,凯程考研法硕协议班授课老师。在法硕考研方面,享有盛誉。凯程考研法硕集训营,最好的师资——权威更要应试,我们就搞“双重标准”!
凯程法硕名师不仅仅是法硕辅导界的名师,更是高价聘请从名师中筛选出的表达最清晰、内容最应试的第一流老师授课。凯程教学老师的生存法则:“赢者通吃,余者弃用”,凯程聘请老师:仅仅是名师还不行,还需要懂得考研,懂得考生!
我们否定只懂得依靠名师招揽学生的传统忽悠式辅导班,我们追求给予学生本质需求的最高标准满足:考研最高分。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最应试知识,更是如何最高效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没有方法的辅导班,不是好的辅导班”!
我们承诺专业课60人小班教学,零距离与各校教授名师互动;有的辅导班虽然也有名师授课,但却是四五百人挤在一起上大课,号称“挤破头的辅导班”。“超过100人的辅导班,不是好的辅导班”,小班才能出精品,小班才能出效果,凯程就是小班,就是精品!
我们推荐考研集训营管理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中国教育界所总结出的“高三住校封闭教学”模式是最高效的应试辅导模式,凯程集训营就是这种理念下的考研辅导产物。 学生入住集训营,每日在宿舍、食堂和教室间三点一线,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外界干扰,集中精力进行考研复习!
我们的学生目标都是211或985法硕名校,那么只注重专业课辅导而忽视公共课辅导,学生考试结果非常容易“折戟考场”!凯程英语与政治坚持聘请考研界顶尖一流老师授课,政治超豪华阵容:张鑫、李海洋、卢营,英语超豪华阵容:白子墨、靳姝、惠新华!
《侦查程序原理论》(41万字),获2002年度中流文教基金会与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奖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根据现有证据,应当宣告无罪》,《中国诉讼法判解》第9卷(2016)。
《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限度》(与白冰合写),《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
《论刑事错案的成因(笔谈“错案、死刑与法治”)》,《中外法学》2015年第3期。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之保障》(与白冰合写)《四川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刑事错案防范机制之建构——基于诉讼程序与政治制度的分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证据保管链制度研究》,《法学研究》2014年第5期。 《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国问题与域外经验》,《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1期。
《考问美国“棱镜”、“肉食者”监控项目》(与叶宗耀合写),《侦查论坛》2014年第12卷。
《公安司法人员的知识素养与刑事错案》,《侦查论坛》第10卷。 《控制下交付的历史沿革探析》(与蔡其颖合著),《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逮捕的中国问题与制度应对——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的修改为中心》,《政法论坛》2013年第4期。
《如何构建合理的刑事强制医疗制度》(与王源合写),载《法制日报》2011年9月13日版。
《冤案的成因与制度防范——以赵作海案件为样本的分析》,《政法论坛》2011年第6期。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人民司法》2010年第6期。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犯罪率》(约9千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域外法医鉴定机构设置的特征》(约9千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6期转载。
《刑事诉讼中公民权利宪法保护的理论基础》(与瓮怡洁合写,约9千字),载《刑事诉讼法哲理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完善刑事诉讼制度 推进刑事司法改革》(与宋志军合写,约2.2万字),载《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司法经费与司法公正》(约2.5万字),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
《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2.8万字),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2009年获司法部第三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评奖三等奖。
《中国司法鉴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侦查机关鉴定机构的设置为中心》(3万字),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论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保障机制》(1.8万字),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10期转载。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必须突破的理论误区》(3万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2009年荣获中国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类一等奖。
《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4.5万字),载陈兴良教授主编:《刑事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0卷。
《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2.5万字),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转载,《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4期转载。
《中国减刑、假释程序之检讨》(1.7万字),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论减刑、假释裁决权之归属》(1.3万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4期。
《论客观与诉讼关照义务原则》(1.3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论辩护方当庭质证的权利》(1.4万字),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约2万字),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论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约1.8万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论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之改革》(约9千字),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对我国刑事诉讼若干问题之检讨》(约3万字),载陈兴良教授主编《中国死刑检讨》,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面临的挑战》(约1.7万字),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论辩护方以强制程序取证的权利》(约1万字),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论侦查权的本质与特征》(约1.4万字),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契合与背离》(约1.7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我国未决羁押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约1.8万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
《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与宋英辉教授合写,约1.1万字),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公正: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最高追求》(与樊崇义教授合写,约8千字),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2期。
《交叉询问制度研究》(与樊崇义教授合写,约1.6万字),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2001年第1期。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约8千字),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
《论刑事诉讼中控方举证责任之例外》(约1.1万字),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
《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行为理论》(约2.1万字),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论直接言词原则与公诉案卷的移送及庭前审查》(约1.7万字),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
《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约9千字),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论检察机关的性质》(约1.7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我国刑事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与樊崇义教授合写,约1.4万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司法部内参《司法行政法制工作通讯》第二号转载,人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10期转载。
《论侦查公开》(约9千字),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内参《刑事法理与案例评析》转载。
《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比较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第3期。
《侦查体制比较研究》(约1.1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检察机关之比较》(与宋英辉教授合写,约1.4万字),载《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人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1999年第1期转载,《检察学论丛》2000年第1期收录。
《两系法官制度之比较》(约9千字),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5期。
《中国内地与香港刑事管辖冲突及解决》(约8千字),载《山东法学》1998年第2期,人学复印资料《国际法学》1998年第4期转载,并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第七届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8年“华增”科研奖学生类三等奖。
《秘密监听之研究》(约9千字),获首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诉讼法论丛》第5卷发表。
《中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编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的修改建议与说明》(2.5万字),载《诉讼法论丛》第11卷。
《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与樊崇义教授等合写,约9万字),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期。
《论法律真实》(与锁正杰合写,约2.2万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与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与瓮怡洁合写,约9千字),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6期(3月下)。
《检察官客观义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7年9月上半月号(第17期)。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警关系的影响》(3千字),载《人民检察》2006年11月下半月号(第22期)。
《历史视野中的刑事质证权》(8千字),载《寸心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科技证据及其运用》(约7千字,与樊崇义教授合写),载《刑事司法指南》2004年第3辑(总第19辑)。
《科技证据的法定化》(与樊崇义教授合写,约9千字),载《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论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约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8期,被评为《人民检察》2003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具体应用》(约1.1万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1辑(总第13辑)。
《论补强证据规则及其具体应用》(约7千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2辑(总第14辑)。
《论推定规则及其具体应用》(约8千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3辑(总第15辑)。
《论侦查的期间限制与疑案处理》(约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2期,被评为《人民检察》2002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反贪侦查模式的转换》(约4千字),载《检察日报》2000年2月2日第3版。
《论当庭认证》(约3千字),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8日第3版。
《错误该由谁证明》(约2千字),载《南方周末》2000年6月23日第5版。
《从口供本位到物证本位》(与樊崇义教授合写,约6千字),载《检察实践》2000年第3期。
《对刑讯逼供的三重分析》(约9千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论侦查终龙8体育官网结》(约7千字),载《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约7千字),载《法大成人教育》1998年第4期,并被樊崇义教授主编的《刑事诉讼法专论》一书收录。
《一事不再理与中国区际刑事管辖冲突的解决》(约6千字),载《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1期。
1.《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必须突破的理论误区》(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2009年荣获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二届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2.《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2009年荣获司法部第三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兼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研究会理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