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共同印发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参与人数不断增长,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
到2035年,户外运动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发展更安全,成为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们解读政策,就是要看这个政策出台的原因和时机,首先说明户外运动已经形成了大市场,有市场需求,有产业潜力,需要规范和引导,所以从国家层面出台了这样一个户外运动产业规划,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户外运动产业在国内形成历史较短,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各类户外运动协会组织、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发展迅速,带动户外运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户外运动产业不同环节的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缺少一个协同沟通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八部门里面就有文化和旅游部,这也说明户外运动天然地与旅游休闲活动具有联系作用。
老汤是个旅游人,工作和闲暇时喜欢登山、徒步、骑行、垂钓等户外运动,北京的山爬了不少,户外的圈子越来越大,身边参与户外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疫情这几年,对健康的重视,中远距离出行受限,包含露营、登山、徒步、骑行、越野跑等多种“离家近、门槛低、内容丰富、健康娱乐、社交属性”的户外运动方式广受欢迎,中国迎来了“大众户外”的时代。
从最早的“征服大自然挑战自我”的小众运动,发展为“贴近大自然享受闲暇”的大众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山水陆空全覆盖的户外运动产品供给体系,登山、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滑雪、皮划艇、滑翔伞、定向等一大批户外运动项目蓬勃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户外运动可以附加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地域,附加在景区、田园、村庄等自然资源上,户外运动的开展,能增加更多的消费场景且彼此融合,产生“体育+”或“+体育”的效应。
龙8体育官网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广大群众更愿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青睐。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22年8月指导发布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56.2%的受访者表示体育健身的激励来自“健身伙伴邀约”,说明体育健身的社会交往功能在增强。
反映在户外运动消费品上,电商平台最近几次购物促销活动中,户外产品是体育用品消费中增长最快的类别。
因为疫情的关系,人们对运动、健康、休闲的需求基本都转移到了周边近距离的郊野乡村,近距离的户外运动成为承载这些需求的重要载体。
休闲生活是美好日子,社交属性的休闲运动,会更加推动户外运动的市场圈层扩大,户外运动的产品内容丰富,户外运动的旅游属性增强。
《规划》将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作为首要目标,提出在符合国家公园分区管控要求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指导、支持部分国家公园在一般控制区内因地制宜开展登山、徒步、越野跑、自行车、攀岩、漂流、定向等户外运动项目,并将总结试点经验,明确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赛事活动的申请条件和程序,研制自然保护地开展户外运动的管理制度。
我们看到,国家公园这种顶级受到严格保护的自然资源,也能够在特定区域内开展户外运动,并形成一种有国际影响力的户外项目品牌。
这是一种导向,一般性的自然资源作为户外运动的载体就更容易受到鼓励和支持,为户外运动的发展打开广阔天地,并将进一步发挥户外产业轻资产、可持续的优势,及在生态体验、环境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
这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户外运动本身是轻资产、装备化、组织型,必须借助自然资源作为载体,但是对自然资源本身并不需要很强的干预,只要有政策的支持,乡村振兴、景区提升,都可以统筹开展山地类、水域类、高空类、陆地类等户外运动项目,赋能区域的发展。
《规划》提到推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徒步、骑行、汽车自驾、航空运动等项目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
推动户外运动与卫生、健康、养老等融合,开展户外运动健康干预、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等多样化康体服务,发展户外运动康复产业。
支持户外运动与文化产业融合,开展户外运动电影、纪录片、摄影、动漫、收藏品等创作及展示展览活动,发展户外运动文化产业。
推动户外运动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生态户外运动、绿色户外运动、低碳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的融合,将创新户外运动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也为相关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内容。
《规划》同时还提到了鼓励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推进户外运动消费场景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融合,拓宽了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
文章所引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和其他公开平台,仅供学习参考,若涉及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