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难危机处理与救援一直是登山界与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近年来,国人对山难事件发生后,救援单位与登山者存在着许多误解及不谅解,也对当前救援制度提出许多建言,包括:救援及特种保险、登山活动管理条例及登山者自身安全评价能力、应变能力等。
本文尝试从理论基础与研究数据提供不一样的思维,让大家能客观地审视这个话题。期待能让登山徒步相关产业得以健全发展,社会大众更支持这项优质户外运动,也让消防救援单位与民间救援机构能全力以赴,最后得以让从事登山国民能减少安全顾忌而无后顾之忧。
1、山难原因:费伯(1967)「登山圣经」提到,一般登山者可能遇到危险分为:
图1.事故方程式(事故方程式)资料来源: Hale,A.(1984)户外项目负责人的安全管理。
山难发生以环境因素而言,大多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为因素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所产生的意外事件,则可事先通过教育及适度政策倡导,降低伤害发生。所以,在了解山难发生的成因之后,便可针对不同因子加以预防减少山难发生可能性。
美国国家户外领导学校分析1997至2023年间全美山难发生成因,发现登山者在「迷路与失踪」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坠崖与滑落」。从数据上让从事登山活动国民,能够清楚规划登山安全须知、宣导方向,以及在国家公园游憩资源如何分配的优先顺序。
由此可见,把游憩资源放在预防迷途与坠崖预防是合理的处置方式。但必须强调的是,迷途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山难发生,重点是迷途时登山者是否处置得当。而迷途与坠崖确实存在关联性,通常走在既有国家公园步道上是不容易发生坠崖的情况,除非,该登山路线等级相当困难与危险。所以通常迷途后,如果处置不当,会逐渐将自己带入险境,而增加坠崖的可能状况。
关于救援,中西方都认同其实最重要的观念是「预防胜于治疗」,如西方谚语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的说法。而预防又首重事前规划,如管理学常讲的5P原则(Proper、planning、prevents、poor、performance),也就是事先完善计划可减少意外发生。在野外,不管是登山、高山徒步、溯溪、露营、攀岩或攀冰。据以往经验,有时意外就这么发生了,会有需要进行救援任务的时候。而救援是否可行或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求救队员的能力、队伍自救的能力、当时所处环境与天气、是否能取得对外联系等相关因素。
如果事前准备也无法避免意外的发生,按照时间流来看,首先需要自救,其次靠队员救援,再来是依靠外界救援(例如消防救援队、高山救援队、专门救援组织),如果上述这些都不成功,那么随着黄金抢救时间流失,受伤、受损甚至是死亡的机率增加,这就是考夫曼和卡尔森(1992)所提出的救援曲线理论的五阶段:
安全管理与预防工作,是户外运动者第一道防线,事前充分规划与准备是进入户外的人都必须做的事,包含研读地图与纪录、体能训练、掌握装备与粮食、风险管理、自我增能等;从事户外运动的领队需要接受户外急救训练,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之后,才知道野外急救技术的重要性。这是全民与政府应有的认知及努力方向。
当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们首先能做的是自救,比方说先锋坠落后,攀爬者需靠着自身的力量再度爬上岩壁;划独木舟翻船后,可用爱斯基摩翻滚将船复位或扶着船游回岸边。而发现迷途后,必须要冷静、并正确判断试着找回正途。
如果攀爬者被确保,就可以慢慢放到地面上,进行后续评价。划船翻复,队友可用自己的船进行救援或拖拉。
依赖附近的登山者、政府或民间救援队,通常受伤的情况很严重,队员或自己无法自救时,则必须依赖他人的协助。然而这个资源不应该被滥用,国外学者也提出911症候群(911 syndrome)来形容毫无准备的人或懒惰的人,因一些小伤或不想走路就滥用国家救援资源;所以当他们遇到状况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求救,消极的等待。
如果无法自救或一直没人来救伤员,会导致更严重的伤势或甚至死亡。山难事件是跟时间比赛的,所以最大的资源应放在事前准备,并了解户外救援的残酷本质,了解有时候救援是无法及时赶到,或甚至无法有效提供救援。
美国户外专家Koseff(2003)提出危机发生时可参考的六大步骤,其前缀缩写称为DIAPIR,分述如下:
发生事情后,多数人可能因情绪激动、肾脏线素激增而乱了阵脚。所以,首要步骤就是不要再成为第二或第三个受害者。因为你不仅无法帮助原本的伤者,更瓜分既有的资源。因此,确定现场状况,了解问题来源及随时保持警觉并观察新的状况是否会发生。
假如这是一个医疗的紧急状况,记得先指派专人做初步的检查与急救。如果是有人走失了,指派某人确认走失者最后被看见的地方。不论是什么情况,指派一位专门记录的人,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将事情的发生、处置、伤者的变化详细记录,这份数据无论在现场、后送、甚至事后都是重要的文件。此外,让团队中所有的人都有任务,即使工作微不足道,主要是让他们能对现况有所贡献。
评价事件的严重性、所在位置以现有资源。如果是医疗状况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性命攸关:伤者明显急需医疗设施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例如大腿骨折、严重失温、心脏病发作等。
②无法继续:伤者没有立即生命危险,但也无法续继续活动,如严重扭伤、急性肠胃炎等。③可以进行:伤者伤势可通过现场处置而控制住,例如:轻微扭伤或起水泡。
④不确定:一种情况未明且不容易判断的情况,例如:腹痛,在野外不容易确诊其病因,通常采取保守作法是比较妥善安全的。
运用判断力与决策能力来计划可行方案,可延续上个阶段所归纳出来的选项。有些特别紧急时则需要领队独裁式的计划与决策,但是时间允许,可以咨询团队中有经验的队员一起集思广益寻求解决并降低伤害的可能性。
有了计划之后,按照计划来执行是很重要的,找一个副领队并赋权给队员。注意到伤者的急救与长期的身心需求,也需要照顾到其他队员的情况。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户外最佳写照,许多复杂的因素(环境恶化或新线索出现)影响原本计划好的事情,因此,危机处理必须不断的去重复上述五项步骤,并保持适当弹性去做微调。
上述的情况属于个人在野外的处理状况,然而山难的处置除了领队之外也包括组织的责任,而紧急应变系统(ERS)就是一个必要的机制。当山难发生时,组织必须有能力去寻找并提供沟通系统、医疗、搜救以及各种后送的渠道等资源给在山上的领队。这些就如同标准作业流程,能够将组织方的资源连接给领队在现场的处置。Haddock(1993)认为一个有效率的ERS应该包含:
领队除了可以运用自己团队所拥有的器材装备,有时也需要山下的协助支持额外的器材。
汇整山上的纪录与事件报告表并进行分析讨论发生原因。ERS机制对某些组织并不陌生,因此,当山难发生时,组织本身能够迅速启动救难协助机制,然而,对于一些网络组队或较不成熟的商业团队等,可能就需要完全倚赖政府或民间救援。
登山活动向来是国民亲近大自然最直接的方式,这几年休闲意识高涨各级学校推动自然教育、野外教育的状况下,能安全且正确推广户外活动是政府单位、各协会、各级学校乃至于每位国民所关心的。希望以下列建议来建构更完整的户外活动安全须知及教育国民对登山环境活动应有的认知,才能避免伤害一再产生及无谓的批评,伤害登山活动的永续发展。
(1)政府协助推广正确登山安全文化,而非限制登山:重拾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一个安全的组织文化重视强调全面性的风险管理,立即处理任何风险疑虑,而非视而不见或是事后批评。任何意外都可能在任何环境下发生,而事情发生后的处理应全面性的检讨并改善,而非仅是无所为的限制。「因噎而废食」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方法。正视事件本身、评价应有风险、正确倡导知识、有效处理并解决问题才是面对问题的态度
(2)重视领导与判断能力的培育:在领导能力的培养方面,除了依靠硬技术的训练外,个人特质、团队相处、问题解决能力与决策力等,软技能也相对重要。判断能力的培养,应从基本专业知识累积及旧经验法则来试着酌以改善,并减少事故发生机率。
(3)普及野外急救课程:过去市面上的传统急救课程可能因训练时程较短,实作机会不足,不适合野外多变的条件及状况。近几年引进的国际野外急救课程如:初阶野外急救(Wilderness First Aid)、进阶野外急救(Wilderness Advanced First Aid)、野外第一响应人课程(Wilderness First Responder course)等,这些课程重视理论与实作,特别以接近真实状况为最佳的学习工具,通过模拟演练以及有效率的伤员评价系统,能够正确地评估伤员的严重程度,作出最有帮助的急救判断与后送。这些课程值得政府协助推广,但因为这些国外系统的学习费用不菲,要推广至大众条件困难,如果政府或社会重视此问题,可以有效的提供国民学习渠道及认知对喜爱从事登山运动者而言将是一大福音。
山林是人类心灵的故乡,人类最原始的相望。田野是人类身心灵的治疗师,生命动力的源头。让孩子暂时离开网络,回到山林与田野之间,找回失落已久的灵魂。